以水庫畝產花白鰱是花白600斤為例,要求上市規格達到3斤,鰱魚那600除以3斤,養殖運輸得出的技術花白鰱投放尾數就是200尾。這200尾,專車就是太康一年中從水庫中起捕總的尾數。根據輪捕輪放的花白次數,決定每一批次放養的鰱魚尾數。同時還要考慮成活率、養殖運輸起捕率等這些損耗,技術實際投入時,專車根據魚種規格情況,太康在200尾每畝的花白基礎進行數量的酌情增加,每年按這個數量進行苗種的鰱魚投放。
關于比例問題,這個主要由兩個方面所決定,一是養殖的模式和投喂的模式,如果有發酵飼料(用發酵劑發酵的餅粕、糟渣等),那花鰱的比例可以加大,超過2成的通常比例,乃至達到9成都可以。如果條件受限,不能進行投喂,要實現花鰱的高比例,那總的畝產量就要做相應的降低處理;二是水庫的地理條件影響了花白鰱的放養比例。
花白鰱的魚肉是蛋白質等組成的,它需要碳、氮、磷和微量元素等,按一定的比例合成轉化,當缺了某一樣元素,就會限制魚的生長,造成產量不高。如果說得專業一點,那就是營養均衡水桶理論,說得簡單點,就是缺什么補什么。只有當懂得了魚餌料的問題,才能根據餌料的來源設計產量。
其實養殖水體中營養元素來源很廣泛,就以氮為例,大氣降水過程中,會從大氣中淋溶一部分氮,地表徑流會從巖石中溶解一部分氮,通過微生物作用,可以將單質的氮轉化成生物可以利用的化合態的氮;也可以通過微生物如魚康酵素的作用,促進沉積物中氮的釋放。像一些自然水域,每每雨水過后,花白鰱的長勢增加,就來源于外來營養物質匯入的結果。